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萍 武瑛港 蘇州報道“大家將這段時間稱之為資本寒冬,但我還是希望整個醫藥產業能冷靜一點,更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的企業或者投資是不是在為價值而努力,要有真正的臨床價值、社會價值,然后才能有經濟價值?!苯?,在第七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2021-2022年度會長、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
2022年或許是生物醫藥行業資本“寒風凜冽”的一年,根據Wind數據,2022年A股和港股合計有75家醫藥企業上市,較2021年減少超過20%,2021年港股和A股醫藥IPO的總募資規模分別達到789億港元和893億元,但2022年對應的兩個數據分別為93億港元和783億元,募資規模出現明顯“縮水”。
另外從醫藥一級投融資市場來看,據醫藥魔方數據,2022創新藥一級市場融資額為393億元,同比下降36%,從2022年7月~12月來看,投融資額度和數量實際上依舊是下行趨勢。
“不一定是壞事”
資本寒冬之下,生物醫藥行業也出現了多重壓力,裁員、賣基地、停管線等現象接連不斷。
例如近日,藥明康德旗下基因與細胞治療(CGT)子公司藥明生基位于上海臨港的生產基地出現裁員。另外2022年9月,創新藥企科望醫藥將蘇州工藝開發和中試生產設施銷售給藥明生物;2022年11月,和鉑醫藥將其蘇州產業化基地交由藥明生物控股子公司藥明海德承接。
其實這一行業壓力不只在國內,從國際市場來看,2023年1月3日,美國FierceBiotech網站推出了2022年度完整的醫藥公司裁員盤點,據統計,2022年藥企們共經歷了119次裁員,其中11月是最艱難的一個月,多達23家公司進行裁員,此外3月、4月也分別有17家企業宣布裁員。
對此,李燕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其實有一段時間,國內醫藥行業偏低估計了醫藥創新風險,但對產出和發展給予了過高的期望。目前階段,眾多Biotech公司和資本都面臨一些挑戰,但是從長期來講,若干年之后回頭來看,可能會感謝這段時間給醫藥行業整個產業鏈帶來的冷靜思考,應該對資本寒冬持一種樂觀的態度。
君實生物CEO李寧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兩三年的資本寒冬對行業影響深刻,但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不論創業者還是投資者,大家都開始重新審慎思考。投資者開始思考到底愿意投資什么樣的創新藥和企業,開始對真正原創的產品更感興趣;從創業者角度來講,Fast-follow和Me-too相關產品的吸引力在減弱,因為要思考這些產品到底能不能最大化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
李寧進一步指出,其實Me-too產品還是很有必要往前走,但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要和其他產品不一樣,或者劑型和給藥更方便,或是有價格優勢、做出更好更精的產品來滿足需求?!岸椰F在大家對國際化探討得更加深刻,甚至是比兩三年前對國際化的需求更為迫切,所以資本寒冬不一定是壞事,給大家都上了一課,下一波醫藥創新我覺得會更加豐富多彩,或者是更加深刻?!?/p>
“而且近兩年,資本對創新的深層次認知有了很大的改變,整個行業都在強調原創技術、原創靶點。近幾年的資本寒冬讓整個行業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源頭創新,生物醫藥企業也都是在悄悄改變、審慎思考?!崩顚幈硎?。
由此看來,在資本寒冬之下,原始創新正在顯得越來越重要。沙利文大中華區醫療行業咨詢總監陳鎮榮曾指出,底層自主創新能力是創新藥企的核心競爭力,但目前來看我國創新藥企的靶點同質化情況依然不容小覷。
倚鋒資本創始人、董事長朱晉橋也指出,2022年是公認的生物醫藥領域“寒冬”,不論藥企還是基金都面臨“洗牌”,基礎科學、底層科學將會成為未來生物醫藥投資的重要主旋律。據分析,從納斯達克2000年至今,一系列大品種的涌現是一系列重大基礎科學發現得以產業兌現的結果,行業本身就是螺旋上升的趨勢,下一波大的浪潮,也依然會是新科學機制發現的結果,這是亙古不變的樸素道理。
原始創新、底層創新
原始創新和底層創新如此重要,那么它們又來源于哪里?
李寧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由于生物醫藥本身就是高風險的行業,所以不論國內還是國際市場,多樣化是創新的來源,以及從學校到科研院所再到企業研發,整個鏈條的創新土壤也很重要,沒有肥沃的土壤就種不出好莊稼,另外生物醫藥創新還要有“廣種薄收”的理念,所以要思考,政府和大學院所如何把基礎研究做好、做扎實,然后才可能長出豐碩的果實,這方面我國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據了解,目前我國醫藥創新早期研究的經驗似乎比較薄弱,據DIA分析,這與我國生物醫學教育體系設置有關,我國領先醫學院的MD-PhD(醫學博士)項目大部分開始于21世紀,另外在教育理念和評價導向方面,國內更看重學術成果的短期發表情況(如SCI論文數目,現在有所矯正),在難以量化衡量的部分、重視程度不足。
李燕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其實美國也有很多教授進行基礎研究后,最終沒有完成成果轉化,美國的醫藥產業中也會有部分教授的研究意義可能不大,這些都不只是中國面臨的問題,“考核評價機制對基礎研究一定能起到作用,但如果教授們立志于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實現轉化,那么教授們就需要多考慮下游的因素,同樣的,下游的產業也需要尊重、認可并重視上游基礎研究潛在的價值,上下游雙方多往中間走一走,也許會有更多機會?!?/p>
“另外基礎研究其實也分階段,有的屬于基礎的基礎,有的相對更貼近產業,需要形成一個研究鏈,國內基礎研究發展還需要更多時間,各方要訂立共同的目標去努力,才能有成果展現?!崩钛嘀赋?。
李燕進一步表示,過去幾十年內,原始創新、源頭創新的話題一直被行業討論,創新其實難以脫離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中國是人口大國,擁有非常廣闊、非常有潛力也很有容量的市場,這樣的市場中充斥著各種不同的需求,以及各種不同能力和層次的企業,如果要產生真正的原始創新,并使其蔚然成風,就需要整個經濟和社會有更多支撐,可能還需要假以時日。
但是在注重原始創新時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創新產品上市后都能一定獲得高回報,創新也需要從臨床需求出發。
例如近日騰盛博藥在業績公告中表示,決定結束新冠中和抗體安巴韋單抗及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項目,并已停止生產活動。據了解,這是國內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上市的新冠中和抗體藥物,騰盛博藥前后投入超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77億元)研發,但截至2022年末錄得銷售收入約5160萬元。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會長、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李佳向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表示,創新藥物研發成本很高,而且沒有人能保證藥品上市后一定盈利,之前曾有調查顯示,世界前二十藥廠平均一個新藥研發成本60多億美元——并非每個藥在研發過程中都會有這么高的成本,而是要把研發失敗的成本也計算在內。
“所以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應該鼓勵大膽創新,如果產品真的滿足了臨床需求,市場就應該給予足夠的回報,如果臨床上沒有相關需求,那其實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不是為了解決臨床需求,這樣的情況下,市場也會給出相應的反饋?!崩罴堰M一步指出。
除了要注重臨床需求,提高臨床研究能力也是推動底層創新進展的重要因素,曾有觀點認為,臨床研究可能會成為未來幾年內藥物研發的最大挑戰之一,對在研創新藥的臨床價值和上市速度產生明顯影響。
李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其實我國臨床研究尤其是注冊性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跨越,包括新藥創制重大專項的推動,國家衛健委、CDE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動,同時還有TCP臨床中心的建設、創新藥物多中心研究的推動等,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斑@一時間過程較短,期間也暴露出了部分問題,但這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隨著越來越規范,以及我國加入ICH(人用藥品技術要求國際協調理事會),相信這些問題都會逐步解決?!崩罴颜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