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敏、實習生黃俊鈞 北京報道
多年前,王石、馮侖、胡葆森被稱為“地產三劍客”,三人的從業經歷和思想深度都對當時的房地產業有著引領作用,被認為是樓市“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時過境遷,如今只有胡葆森仍然活躍在房地產一線。
2022年,胡葆森旗下的建業地產迎來創業的30周年,但受困于樓市調整的大環境,這也成為建業最艱難的一年。這一年,建業地產結轉收入240.8億元,同比下降42%;重資產合同銷售金額約240.49億元,重資產合同銷售面積約為344.9萬平方米,同比分別下降60%和57.8%;建業在河南市場的占有率降至7%以下。
同期,建業地產虧損78.19億元。這也是建業自創辦以來第一次遭遇年度虧損。
好在經過調整與自救,建業終于穩住陣腳。一方面,公司進行了業務和人員的“瘦身”,內部管理架構也有所調整,得以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建業得到不少金融機構的支持,從而保證項目的交付;更重要的是,建業還獲得河南鐵建集團的入股。國企股東的背書,不僅令建業獲得了“護身符”,公司的現金流壓力也得以緩解。
在近期與投資者的交流中,胡葆森對公司的發展進行了反思,同時也談及對市場形勢的判斷。他對市場的判斷清晰而篤定,頗有樓市黃金時代的樂觀氣質。
對房地產行業的形勢,胡葆森有三個判斷。
第一個判斷在于,“經歷了三年疫情,整個房地產行業已經見底了?!焙嵘J為,谷底的時間在2022年12月份。
第二個判斷為,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行業內外,都重新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即房地產行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支柱產業。而這對房地產行業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因為這一公認的地位將成為行業得到重視的理由。
第三個判斷在于,2023年的市場復蘇已成定局,至于恢復的速度如何,則視未來兩個月的市場走勢而定?!霸?月、5月兩個月時間里,穩定的態勢如果能夠鞏固住,整個市場復蘇的大勢就即將形成?!?/strong>
虧損背后
和很多房企一樣,建業地產的危機肇始于2021年下半年。
2021年9月,一份建業集團向河南省政府發出的求救信《關于企業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并請求幫扶救援的報告》廣泛流傳,后被當事方確認。求救信稱,因汛情疫情影響,建業總損失超過50億元,已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目前集團已經進入緊急狀態,正在制定應對預案,采取了一系列優化管理、降本提質、減員減薪等自救舉措。
當年,建業地產的銷售規模、利潤等指標均出現明顯下滑。
進入2022年,疫情形勢出現反復,房地產市場未有根本好轉。建業出現第一次年度虧損,且虧損額超出管理層預期。
胡葆森舉例稱,建業旗下的文旅項目“只有河南”,自2021年6月開業至今一共遭遇過6次關閉,“在這種形勢下出現虧損很正?!?。
對于超預期的虧損額,建業地產CFO趙瑞昆解釋稱,其中有80%是非經營性的虧損,主要包含三大塊。第一,受疫情期間打折售房影響,存貨減值23.7億元;第二,由于運營模式改變,投資性物業的公允價值下降14.1億元;第三,處置子公司虧損,應收賬款及其壞賬以及違約金損失等其他非經營性虧損合計17.1個億。
盡管如此,“做企業的人都是樂觀主義者”,胡葆森仍然保持著樂觀情緒。
這是因為,建業在河南的市場占有率仍遙遙領先,超出第二名一倍左右,且公司的土地儲備仍然豐厚。截至2022年底,公司總資源價值合計為1442億,土儲總面積4698萬平方米,權益土儲面積則超過了3400萬平方米,其中64%為住宅用地。趙瑞昆表示,建業現有的資源還足夠支撐公司未來2-3年的發展。
此外,到目前為止,建業已有近50個項目爭取到了紓困資金的支持,為今后的保交付提供了更多保障。
更重要的是國資入股。2022年6月1日,建業地產發布公告稱,董事長胡葆森單獨擁有的恩輝投資公司將建業地產29.01%的股份轉讓給河南同晟置業有限公司,后者也成為建業地產的第二大股東。同晟置業是河南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河南鐵建則由河南省人民政府100%控股。
國企入股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胡葆森表示,同盛置業入股幫助建業按期償付了2022年8月8日到期的5億美元債。加之建業自身于前年償付的4億美元債,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建業地產共償付了9億美元的外債。
其信號意義也不容忽視。趙瑞昆表示,對于客戶、政府、合作的金融機構以及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企業員工來說,河南鐵建的入股傳遞出建業地產穩中向好發展的積極信號,也有利于建業各項責任的落實。
破局方法論
但要成功穿越周期,建業面臨的挑戰仍然不小。
首先,債務問題依舊比較嚴重。截至2022年末,公司總資產為1389.57億元,總負債則為1356.29億元。2023年建業地產約有62億元的優先票據到期,而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約19億元。
此外,建業的盈利能力也呈現下滑趨勢。報告期內,建業地產的毛利同比減少72.1%,約為19.01億元;毛利率同比減少8.3個百分點至7.9%。趙瑞昆解釋道,近年來毛利率的下滑對應的是整體成本在收入中占比的逐漸上升,2022年成本占收入的比例已高達92%,其中土地成本占比約為25%。
這也意味著,建業不僅要繼續尋求融資或債務展期,且需加快銷售,獲得足夠的回款。同時,公司的擴張步伐也將勢必放緩。年報稱,“在獲得必要資金之前,本集團不會承擔重大資本支出和土地收購?!?/p>
此外,組織架構改革和管理效能提升也將持續。
早在2022年初,胡葆森就表示,建業集團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現象嚴重。此前五大總部加上城市運營公司,可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干的都是同樣的工作。他要求,總部超過一半的員工要返回一線,到能聽得到炮聲的戰場上去成長。
當時,建業進行了內部架構調整,公司取消業務集團和大區兩級,從五級管理調整為三級管理。其中伴隨著人員的裁撤和精簡。
今年1月末,建業集團召開了主題為“聚焦管理、集體突圍”的2023年管理年會。胡葆森指出,在外部形勢還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聚焦管理就是把精力聚焦在企業內部的管理上,尋求組織優化、人員優化、制度優化;把戰略從擴張調整到鞏固上,把刀刃向外轉換成刀刃向內,把企業做少、做小、做好。例如,建業地產去年在行政開支方面減少了12.5億元的支出,同比下降22%。
“在過去的5年中,這個行業在高歌猛進的過程中,對成本的管理,對銷售價格的管理,對銷售渠道的管理,對銷售費用的管理,對人員編制的管理等,都要進行反思。所以要聚焦管理,刀刃向內?!焙嵘f。
“集體突圍”的涵義則在于,建業集團旗下的建業地產、中原建業、筑友科技制造和建業新生活,構成了完整的房地產產業鏈,也存在協同發展的關系。因此,建業的這4個板塊,一定要協同作戰。
對于2023年,建業地產仍然設置了較為進取的目標。趙瑞昆表示,預計2023年建業可售資源總價值為517億元,全年銷售金額的目標為320億元,較2022年提升33%;銷售面積目標為4.38億平方米,較去年增長27%;去化率的目標則為62%。
趙瑞昆介紹,為助力經營目標達成,建業將2023年規劃為4個階段。如今開年破局已經完成,一季度完成全年目標的16%;第二階段為今年4月-7月,搶抓機遇,增加銷售回款;第三階段為8月-10月,則繼續尋求降本增效和銷售回款的突破,形成年度經營的支點;第四階段為年末收官,達成經營目標。